第884章 小道消息

镶黄旗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零点小说网 www.ldxsw.net,最快更新重返1977最新章节!

    1983年的11月是一个比较热闹的月份。

    观音院东院,除了边保国和边建功这哥儿俩,前后脚都办了喜事儿成了家之外。

    这个月京城的街头巷尾,也出现了许多的新鲜事儿和新变化。

    比如说京城出现了第一家自选市场。

    这是洪衍茹去海淀区参加服装设计交流活动的路上,很意外发现的。

    这家店只有二百平方米那么大,一次挤进一百个顾客就会转不开身。

    而且只出售蔬菜和肉食两种商品,比不远处的菜市场还要贵上不少。

    所以购买者都是外国人,绝大多数的京城人好奇地进来转一圈,马上吐着舌头逃出去了。

    只是有意思的是,就连外国人也在抱怨。

    因为包装袋上只有价格而没有商品名称和质量,所以顾客常常会把鸡肉当成猪肉买走。

    洪衍茹在家里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洪家人全家都被吸引住了,都认为是一件特牛的事。

    唯独洪衍武知道,这充其量只是一个超市的雏形罢了。

    他便直言不讳地做出判断,说这家店走进了一个误区,开不长远。

    因为它太注重形式了,定位是瞄准高档人去的。

    所谓先进的经营理念,其实仅仅是采用开架售货的方式而已。

    相对于传统的店铺,虽然它明亮又漂亮。

    但因为规模所限,卖掉的货物还要支撑这样一个漂亮的店,那价格必定要高的。

    于是价格高了,人就来的少,少了人收入就少,如此恶性循环,这就是毫无疑问的败因。

    对他的话,大部分家里人其实都不怎么太相信。

    因为自选市场这东西来自于国外,人家哪儿都已经证明了成功的东西,又怎会失败呢?

    特别是洪衍争,那已经对自己的弟弟形成了习惯性的抬杠,一撇嘴就说。

    “瞧给你能个的,外国的事儿你也懂?我看你是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什么事儿都要冒充专家。”

    不过对此,洪衍武一点不介意。

    因为水清、陈力泉和小洪钧对他的话皆深以为然,洪禄承也心照不宣地冲他点了点头。

    那他还求什么呢?

    既然该明白的人既然都明白了,其他也就不重要了。

    而另一件事闹出的动静更大。

    那就是打建国以来,京城又发生了第二次全民性的“抢购潮”。

    这件事的引子,在一个“棉布短缺,国家要再次严控布匹”的小道消息上。

    按理说这消息传就传吧,不痛不痒的,本没有什么。

    可随后11月17日,百货大楼居然开始对外销售不要票的压库棉布和絮棉。

    这一下可好,就像干柴火上点起了大火,登时就引发了一场抢购商品的现象。

    刚开始,群众抢购的主要目标还是棉布、絮棉,可后来就逐渐扩散到了成衣、毛线、床单、棉毛衫裤上。

    再然后,甚至连鸡蛋、火柴、白糖等物也糊里糊涂的跟着抢。

    那股子奋勇争先、不让其后的劲儿,很有点1979年时,大家伙齐心协力,帮副食店“清库”的阵势。

    不用问,抢购的事福儒里自然也不会落空。

    百货大楼卖布的事儿是消息灵通的“球子妈”最先散布的。

    当时她不知打哪儿听着的信儿,快速跑进院儿里就是一嗓子。

    “百货大楼正排队卖棉布呢,不要布票,咱们快去看看吧。去晚了可就买不上了。”

    轻而易举,就把院儿里的老娘们都给动员起来了。

    结果几位邻居们结伴前往,一看果不其然,买布料的队伍排了有几十米长呢。

    她们跟着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才进了百货大楼的正门。

    不过到这时候,见一个个成匹成匹扛着布料的人满脸喜色地走出来,她们反倒更加心慌。

    生怕到她们这儿卖完了,白跑这一趟。

    好在百货大楼此时不愧京城第一商厦,货源倒是充足。

    终于轮到她们时,在三楼布料柜台,还能亲眼瞅见,好几个售货员累得满头大汗,正在拿板儿车往柜台拉货呢。

    这下可好,几位老太太都迫不及待地挤到了前面,跟白拿似的这通抢啊。

    平均下来,每人都至少买了两匹白布、一匹格子布和六床被面布。

    特别是水婶,因为怕洪家吃亏,她还买了双份儿。

    所以等水清和洪衍武带着晓影一起下班儿回家吃饭的时候,就发现水婶屋里小山一样堆着的布山。

    对此,水清当然要问啊。

    “妈,您买这么多布干吗呀?”

    水婶说,“吗也不干,存着。还有你婆家一份呢。”

    而等一问明白了怎么回事,水清可就不干了,非让水婶退了去。

    水清说水婶这是盲目抢购,是起哄架秧子。也不想想买这些有用没有,洪家决不干这样的事儿。

    可水婶哪儿听得进去啊?

    这可是她排了一上午队,又雇了辆三轮,好不容易才从大老远弄回来的劳动成果。

    退了去?

    绝不!

    洪家爱要不要,不要更好。

    老太太可有自己的道理,说水清属于站着说话不腰疼,她结婚是有洪家管,可她两个妹妹谁管啊。自己不能不预备点,省得到时候需要做被面了抓瞎。

    眼瞅着娘俩说不合适又要急眼。

    洪衍武这女婿赶紧发挥平准作用了,冲着水清一个劲眨嘛眼。

    故意说“还是攒点好,攒点踏实。”

    水庚生也替水婶解释。

    “你妈啊,这是穷怕了。”

    如此一来,水清也只好闭嘴。

    可她不说了,架不住家里还有别人说呀。

    水澜一边咬着馒头一边说。

    “可不就是穷怕了?好家伙,一买就是四匹白布,这除非赶明儿办丧事,孝子贤孙一人一匹才能打发……”。

    水婶气得一摔筷子,骂二丫头不晓事,整个一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

    嘿,冷不防,水涟她还接着话音儿敲锣边儿。

    竟然说,“真要按二姐说的倒也好,就怕到时候一人一匹都没人要,半尺黑布往胳膊上一勒,至多戴半天就扔了,那还得孝顺的。”

    水婶是真真没法吃这饭了。

    气得呼呼的,碗一推,进里屋躺着生闷气去了。

    唯独晓影很有眼力见儿的拿着个馒头,“姥姥”、“姥姥”叫着,追了过去。

    这种上赶着讨好,当然恰如其分地激发了老太太的委屈。

    片刻,屋里就传出一声痛斥。

    “我生你们几个的时候,就该一个个掐死你们。免得养出一窝子白眼狼!还不如我们晓影呢……”

    如果说,这场风波到此为一站,也就好了。

    家里拌几句嘴,以后的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其实不算什么。

    要照水婶想,布到用时方恨少。

    早晚有一天,真派上用场的时候,这帮小崽子会明白她这个妈的神机妙算。

    可谁成想,小道消息居然在这事上跑了偏,神机妙算也自然失了准儿。

    12月1日,国家宣布的消息竟然是彻底取消布票,整个闹一个满拧啊。

    好嘛,这下全院儿的老娘们都尴尬了。

    她们也只能用“布又搁不坏,什么时候用,还跟新的一样”来自我安慰了。

    尤其是水婶儿,她和别人不一样,老太太心重。

    家里人虽然没再说上一句,可她又急又臊又心疼钱,还是病了。

    发烧,嘴上起大燎炮。

    洪衍武赶紧请寿敬方来看,果不其然得了仨字,闹心火。

    所以啊,一边是吃药,一边是还得想辙消了老太太的心病。

    要说还是洪衍武有辙,不光水婶儿的布,连院儿里其他人的布他也给解决了。

    办法很简单,就是拿这些布来做摊位的围布,上面再用美术字印上“文明经商、礼貌服务”。

    然后以一户三十元的价钱,摊派给他手底下的个体户们。

    想想看,西单夜市、王府井夜市加上秀水街,林林总总也一百多个摊儿呢。

    就这点布,那还不够呢,自然是小菜一碟。

    最绝的是,当洪衍武把钱拿给大家伙儿的时候,居然还赚了一倍呢。

    这下才算是真让院儿里的老太太们都消停了,那是人人称颂啊。

    水婶就更不用说了,心病一没了,火也消了,也知道饿了。

    没想到洪衍武就连这个也早想到了,特意给丈母娘带回来了藕粉。

    这时就赶紧让水清调了,一勺勺喂给水婶喝。

    不用问,这也是弥补母女情感龃龉的好办法。

    水清看着母亲进食的样子,她立刻觉得这些年,给予母亲的太少太少,作为家里的长女,她实在是不够格。

    她责备自己的粗心,责备自己对母亲的关切太晚,她的鼻子忍不住一阵阵发酸。

    而水婶喝着藕粉,心里同样也有着对洪衍武的感激,很庆幸这个姑爷成了自己家里人。

    于是破天荒的说了一句。

    “要说小武这人不坏啊,看来打小看老这话也不全对。这事儿还多亏有他,要不过这坎儿,还不得要我半条命去啊……”

    只是跟着想起了一件事,又不免一激灵。

    “可是清儿哎,我就是觉着吧,咱卖人家这些布……是不是有点贵啊?你看三十一个摊儿,可实际上十块钱的布满够用了。要人家这么多钱合法吗?人家能乐意吗?要不……要不给人家退了去?现在外面正抓人呢,可别因为这事,人家一举报。咱再惹出什么‘投机倒把’的罪名来……”

    水清听了这话,却不由一笑。

    “妈,您就放心吧。我早问过他了,也说卖人家太贵,人家能乐意吗?可小武说,最近抢购风,那些个体户也都跟着赚着钱了。有多少货卖多少货,这十几天赚出了仨月的钱。这点钱不算什么。何况印出来效果也不错,还得着工商所的表扬了。”

    水婶这才真正的安心。

    “哦,那就好,那就好……嘿,这小子的精明和细致,没几个人及得上的。你要真能跟着他过一辈子,那大概是吃不着亏了。”

    水清却为这话不乐意了,挑眼了。

    “妈呀,您这是什么话,我们怎么就不能一辈子?”

    水婶有点尴尬。

    “嗨,我不就那么一说嘛。还是那句话。你大,他小,总得有你们自己的孩子才是正科啊。”

    “瞧您,怎么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