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拾柴,凭吊平南王陵寝

乌力吉图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零点小说网 www.ldxsw.net,最快更新铁骨是怎么炼成的最新章节!

    作为连队的老战士,一班长张水泉向杨文斌交了实底,他说:“准备木柴,有两种办法。第一种办法是到老百姓家去借。就是看哪个老百姓家门口存放着好的干木柴,我们借来直接使用。

    第二种办法,就是到山上去捡。部队附近,有东山,西山,南山。山上有一些树木。而一些枯死的树木,可以,砍来当做干柴,保证演习使用。”

    杨文斌心想:“第一种办法,说的是借,和抢和偷有什么区别呢?自己可不能去干这种事情。还是用第二种办法吧!虽然累一点,费事一点,但是,毕竟完成了任务,也不违反自己的处事原则。”

    第二天上午,杨文斌向连长、指导员请假,带领着本排的战士,拿着斧头、锯条去山上寻找木柴。

    他们先上了南山。由于南山,中间都是部队的训练场。里面的树木,大多是松树、柏树,不适合做干柴。而且,树龄有些小,最大的只有碗口粗。他们在树林中绕了一个小时。也只找到了,一两棵枯树,就砍下来,让战士抬着走。

    这两棵树,肯定不够连队给的任务。于是他们改变了策略,到西山上去找。

    西山的海拔,也大概只有三四百米。

    从南山到西山,杨文斌他们走了半个小时。

    上了山,钻进山林,他们开始寻找起来。

    西山上,果然,干的树干、枯死的树干比南山多。他们兴奋地用锯和斧头,将枯干的树砍下,然后,将树枝解下拿开,只带走树干。

    杨文斌,在张水泉的陪同下,干了一会儿活儿。

    他想熟悉一下附近的地形,就登上了山顶,向四外望去。

    站在山顶极目远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山的东面,山脚下,有一排村庄。隔着村庄的公路,另一面,就是部队的营房。再往西,就是无边无际的稻田。再远处,又是村庄和山峦。

    山的南面,山的北面,还是山。因为这座山,是南北走向的。

    但是山的西面,却大不相同啦?

    因为,杨文斌发现,山西面三四百米远的地方,一座山坳里,在另一座山的山坡上,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

    “呀,这里,还有什么名胜古迹吗?”杨文斌心想。

    学历史的他,对于名胜古迹,有着超乎常人的喜爱,到了什么地方旅游,他总是,爱去一些有名胜古迹的地方看一看。

    大学期间,历史系毕业实习的时候,组织了进京考察团。

    他们考察的,都是,有名的历史古迹。比如,去北京周口店西南的龙骨山上,考察山顶洞人。去长城、故宫、颐和园,考察明清两朝的庄园建筑。去卢沟桥,参观抗日战争纪念馆,缅怀全面抗战开始的地方,参观京城胜景“卢沟晓月”。

    杨文斌看到战士们,正在寻找枯树干,就对带队的二班长和三班长说:“我和一班长张水泉,去那边看一看,你们先组织战士们找着,走的时候记得叫我们。”

    来到那幢建筑跟前,杨文斌看到,那栋院落很大,院落门前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尚王陵园”四个红字。

    “哦,尚王,是尚可喜吗?”杨文斌心中想到。

    每一个接触过历史的人,对康熙大帝平定三藩这段历史都比较熟悉。

    三藩其中之一,就有平南王尚可喜。

    他的陵园怎么会在这里呢?

    整个陵园由王陵、祖陵、陵门、陈列室等组成,外有围墙。占地面积约11400平方米。

    侧面的碑文中介绍说,按照尚可喜的遗嘱,公元1681年,死后的尚可喜归葬家乡。为纪念他的功绩,清政府拨8000两白银修建尚王墓园,赐田万顷,安置家属,派两名四品顶戴的佐领和100名士兵,世代为尚可喜守陵,一直侍守了200余年。建国后尚王墓园被列为地方文物。

    九十年代中期,国家鼓励民间兴修纪念馆,抢救历史文物。尚可喜第11世孙尚德新先后投资几十万元,包括后人共投资200多万元,按照族谱图样,在东南的文安山祖坟地,基本修复了尚王陵园,基本恢复了园外的石牌坊等附属建筑的历史原貌。

    尚王陵园是社会力量抢救保护的一处清代文物,也是省境内第一座民建清代的历史人文景观,现已对国内外游人开放。

    据说。尚可喜生于当地,然后当了明朝的一名军人,后来在东江军毛文龙手下任副将。

    尚家可谓满门忠烈,父亲、哥哥都是军人,先后战死于抗击满清的战场上,甚至于有一百多口男女老少家属为了不让满清活捉,全部跳海殉节。

    后来袁崇焕内斗斩杀了无辜的毛文龙,新任东江军头领却设计要谋害尚可喜,他一气之下投奔皇太极,做了算当时的汉奸吧。

    其实从人性的角度想,如果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你自己一家父亲,哥哥还有一百多家眷都为国殉节,反过来你的领导却要加害于你,你处在那种环境,你冤屈不冤屈,你心理会不会生恨。

    中国官僚几千年为了争权夺利,不惜杀害自己人的事还少吗。如果袁崇焕不因为私利杀毛文龙,可能满清也不会能打到关里,统一中国。

    走入大门看到的是康熙亲自题写内容和撰刻碑文的石碑,后面不远处就是尚可喜和原配还有另一位夫人的合葬墓。合葬墓是一个直径约20米的圆形的坟,外侧是青砖垒了个圆形墙,保护着里面的坟头。

    旁边有一座小墓,原来是尚可喜生前给爷爷奶奶建的合葬墓,旁边还有一个院落就是埋葬在当地的两个儿子的陪葬墓。

    尚可喜被大儿子尚之信软禁后死于家中的,康熙皇帝对于尚家还是公正的,只是杀了尚之信一族,其他全部儿子都大大小小的封为清军将领。

    其实,尚可喜家族何尝不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

    当年,三藩如此为清王朝拼命,最终还是削藩,凄惨终老。

    这不正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再次写照吗?

    历史经验说明,“识时务者为俊杰,通机变者为英豪”,能认清时代潮流的,聪明能干的人,方可为英雄豪杰。认清时代潮流形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看来这句话是亘古不变的。人处在哪个时代,就要顺应历史潮流,才能实现人生最大价值。而逆势而动的人,尽管个人很英雄,但结局都很悲壮,不会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