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 完人制作大法

白色十三号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零点小说网 www.ldxsw.net,最快更新好莱坞之路最新章节!

    哪怕是最为出色的导演,也不可能完全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墨菲心志坚定,在前期撰写剧本的时候,一切进行的都很正常和顺利,但当团队再次在威尼斯的仓库片场集合,筹备正式开始后,盖尔-加朵担心的情况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墨菲和罗斯的关系不一般,这导致他想把影片失败或者成为烂片的几率降到最低,因此开始考虑方方面面的情况。

    人一旦考虑的太多,往往会出现自我否定,二十世纪福克斯的第一笔资金到位后不久,墨菲在多方思考之后,忽然觉得最初制定的拍摄方式不是太好。

    有了这样的想法,他思考的更多,整整两天的时间里,都把自己关在了办公室中,重新考虑影片的主题。

    就像《混乱之城》反应的是恐惧和理念冲突一样,墨菲拍摄制作影片之前,首先确定的就是电影的主题,现在的这一部主要是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以及个人选择……

    这样的主题用在罗斯身上合适吗?被天主教牧师的侵犯,是导致他走上一条不归路的直接原因,但被侵犯的人不止是罗斯一个,其他人呢?

    短短的两天中,墨菲脑海中闪过无数的念头,都无法做出决定,直到他想起曾经在太平洋对岸读书的时候,上过的关于传记影片的课。

    “是的,罗斯是个例。”

    想到曾经那些千篇一律的个人传记性质的影片和电视剧,墨菲终于抛弃疑虑,坚定了最初的想法,“但这就是一部罗斯的个人传记影片,何必去管其他的人?”

    无论什么样的传记影片,终究离不开艺术加工,但艺术加工的度必须掌握好,这方面墨菲有足够的反面教材。

    随后,墨菲开始回忆曾经在太平洋对岸看过的传记影片和电影,以及一些理论上的问题,这些可以让他保持清醒,避免犯下最基本的错误。

    当代的电影几乎逃不开对人物的描写,几乎所有影片都在讲述人物与时间、空间的关系,而人物传记,是电影中最好拍也是最难拍的一种,好拍之处在于,看某些纪录片时会觉得在看一个人的编年体discovery历史频道,平淡到榨不出一滴油来;而说起难拍,传记片最大的难点在于创作者要保持一个相对中立的态度,拒绝价值评判的同时把故事拍得精彩。

    这对于导演的要求相当的苛刻,尤其是主角还是一个声名狼藉的人物时。

    以曾经的墨菲接受的教育,拍摄罗斯这样的人的传记电影,一定要把他彻底打入地狱,但问题是罗斯这样的人就像帮助过他和小罗伯特-唐尼以及监狱里面其他一些人那样,没有善的一面吗?

    当然,也绝不能只盯着他善的一面,拍成伟光正,那样就太低级、幼稚和厚脸皮了。

    再次确定思路,保持最初的主题不变之后,墨菲回忆起了曾经在对面专业学校学到的相关理论,以及那时候导演提过的一些导致传记影片失败的典型的问题。

    曾经他接受电影教育的那段时间,对面的电影行业中,几乎找不到一部出彩的人物传记影片。

    为什么那边的电影行业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拍出好的传记题材的影片?墨菲还记得,曾经很多人在分析原因时说,拍摄人物传记片往往因为人物原型的在世或者其后人的干涉,使得导演在拍摄的时候难以以客观的视角去看待传记片中的主人公。

    但在他的导师看来,这样的理由似乎是在为影片自身的不足寻找借口,在世界电影史上,也发生过不少传记片导演与传记片的原型人物的纠纷。

    早在1941年,时年25岁的奥逊-威尔斯就拿出了自己的处女作《公民凯恩》,因为本片影射了当时的报界大亨赫斯特,赫斯特不满于影片中对于自己形象的处理,就极力阻挠本片的上映,他一方面在自己的报纸上发表文章抨击好莱坞,企图迫使好莱坞放弃对影片《公民凯恩》的发行;另一方面,他又大量收购《公民凯恩》的拷贝和负片并统一销毁,使得很多影院当时无法上映《公民凯恩》。

    虽然遇到了如此刁难,奥逊-威尔斯仍然没有屈服,还是决定让影片如期上映,结果可想而知,《公民凯恩》遭到了票房滑铁卢。

    时至今日,《公民凯恩》并没有因为票房的失败而影响自身的价值,在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百年百大电影”评选中,《公民凯恩》赫然名列榜首。

    导师当时分析《公民凯恩》成功的原因,首先在于导演奥逊-威尔斯敢于选择具有争议性的人物作为自己的传记片主人公。

    赫斯特虽然作为报界大亨,为了让自己的报纸能够获得更多关注甚至不惜炮制虚假新闻。然而在影片《公民凯恩》中,导演对于作为赫斯特化身的凯恩并没有急于做出一边倒的价值判断,而是选择通过五个与凯恩相处过的人的回忆来呈现他们眼里的凯恩。

    在凯恩养父的眼里,凯恩是个有远大理想和政治抱负的年轻人;而在凯恩的伙伴眼里,凯恩又是一个为了达到目的,不惜违背自己以前誓言的恶魔,正是通过不同人的回忆,一个多面立体有深度的凯恩形象才树立起来了。

    反观那边很长一个时期内的人物传记片,往往是以英雄和伟人作为主人公,而且价值判断一目了然,好人则极好,坏人则极坏,体现不出人物形象自身的复杂性。

    不过,墨菲也知道,很多时候并不是导演想这么做,其中的原因及其复杂,尤其是站在好莱坞往对岸看,其他电影还好说点,个人传记影片受到的限制实在是太多了。

    那边的的人物传记片向来难拍,受掣肘的地方太多,不好发挥,既不能像很多好莱坞所谓的“个人传记片”那样凭空杜撰情节,又不能像一些传记电影那样去如实纪录,总之是不仅束缚了想象力,还肢解真实的历史,大体上就是以夸赞为主,负面历史含蓄带过或者尽量不提,总体上还没有脱离当年颜色电影的拍摄手法——完人制作大法。

    那些人完美的都不像是人,反而只是一个个完美的符号。

    所以,这些电影不但失去了观众,甚至后来者几乎没有任何传播度。

    这样只描写积极面,没有消极面,人物自身性格没有矛盾层次,跟周围人群也不会产生巨大的生活矛盾冲突,情节也就波澜不惊,别说是优秀的电影了,离合格的电影恐怕都有十万八千里那么远。

    当然,那边的导演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只是限于各种说不出口的原因,只能另想办法解决。

    例如缺少了人物性格的层次,电影为了增加矛盾感,很多导演只能将人物代入国家和民族与敌斗争的环境中,以大矛盾来顶替人物的小矛盾,于是出来的效果就是高风亮节般的庙宇殿堂形象。

    不夸张的说,这简直是在建造神台,离活生生的拥有七情六欲的本色人物差距太大。

    相比于大洋对岸的导演们,墨菲面对的拍摄制作环境无疑要宽松许多,最起码不会有政治方面的限制。

    不止是这样,还有更为有利的一面,那就是墨菲不会面临类似乔丹-贝尔福特这样的麻烦人物,毕竟罗斯不会因为电影有些地方的改编,而将他和剧组告上法庭。

    别小看这些,个人传记片的当事人或者后人,往往都会成为影片拍摄、制作和上映的阻碍。

    墨菲记得很清楚,当年某位刘姓天王出演的的电影公映后还被突然冒出的所谓赵云“后人”指责,称赵云不是战死,是寿终正寝,扬言要告上法庭。

    估计那位导演得知此信,肯定一头虚汗。

    当时墨菲的同学还跟他议论过,导演保不准心想:“我不就是凭空想象一下嘛,这么较真还让人演义吗?你咋不状告罗贯中把史实中的杂号将军赵云编进五虎上将里了呢?敢情是只能编好听的,那下回拍再时让赵云原地满血复活,并且长生不老得了。”

    后面某人拍摄的关二爷的电影就好多了,最起码不会受到所谓后人的骚扰,因为史实记载,关羽水淹七军时杀掉了魏国大将庞德,后来魏军攻入成都时,庞德之子庞会为先锋,其尽斩关羽子嗣及族裔,致灭门。

    那部影片播出后,如果冒出一个关羽“后人”来告状,可以直接脱鞋抽他脸了……

    即便是这些娱乐性很强的完全不能称之为传记的电影都会备受困扰,更不用说真的传记影片了,墨菲不用考虑这方面的不利因素,无论对他这个导演,还是对整个剧组来说,都是极其有力的条件。

    闭关三天之后,墨菲彻底解决了理念方面的问题,召集剧组所有部门负责人开会,被命名为《迭戈-罗斯》的影片的筹备,也进入了正轨。

    演员方面,虽然斯坦顿党徒集体加盟,但还是需要寻找合适的演员,比如罗斯身边的那个光头黑人的饰演者,就需要剧组找一个不是很难搞又不玻璃心的黑人演员。

    此外,剧组将会在洛杉矶实地拍摄,墨菲也带人回到了久违的发迹的地方。(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