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东京禁军

闻香识女人s / 著投票加入书签

零点小说网 www.ldxsw.net,最快更新我的假想敌是赵匡胤最新章节!

    李守节和闾丘仲卿二人面君后,仿佛肩上重担已经卸下,就此商议河北之行的日期。

    而与他二人形成对比的是,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的府上,此刻正阴云密布。

    此时赵府内上下一番忙碌的身影,只见后院的仆役、女使进进出出,人人脸上愁眉紧锁,不敢大声说话,看样子似乎是府内出了什么大事。

    从女使端的汤药上看,赵府是有人发了重疾。

    原来是赵匡胤的妻子会稽郡夫人——贺氏又生病了,而且这次病得很厉害,自她卧床不起已经过去数日。

    贺氏整个人都昏昏沉沉的,似乎是大限将至。

    连赵匡义都推迟了自个的河北之行,留在东京家中,代替贺氏主持府内琐事。

    赵匡胤的发妻贺氏是贺景思的长女,贺班(字景思)和赵父赵弘殷是军中袍泽。

    赵匡胤在年幼的时候,就和贺氏同处于护圣营内,两家的关系还算不错,因此二人也算得上是一对青梅竹马。

    在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在两家长辈的撮合下,赵匡胤和贺氏结为夫妻。

    贺氏是在军营里是出了名的秀外慧中,赵匡胤能够静下心来,投身军旅,其中少不了贺氏的支持和劝导。

    婚后二人伉俪情深,贺氏也有着这个时代卓越女性的远见,在她的劝解下,赵匡胤从学一人敌的好勇斗狠中醒悟过来,开始勤学兵法,进入郭威帐下。

    在高平之战后赵匡胤抓住机会,崭露头角,被郭荣信重,他的地位扶摇直上。

    在五代交替的乱世里,这帮职业军人世家的家属长期居住在军营内。

    各家的小子们童年的时候结伴游玩,长大后接下父辈们的恩泽,进入军中,因此这帮人也就在军中形成了各种小团体。

    再加上军中各式的姻亲关系,此刻大周禁军中将校之间的关系,可谓是盘根错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好几座山头。

    其中最大的两座山头,自然是殿前都点检张永德,和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李重进,前者算是天子郭荣的妹夫,后者则是郭荣的表弟。

    二人一个手握新锐殿前司,一个统领老牌侍卫司,后周禁军尽在二人掌握之中。

    在军队战力上,数次拣拔草莽英雄的殿前司风头正劲。而在兵力配置和将校官阶上,侍卫司仍旧领先一头。

    在二人之下,风头正劲的第一人,就是殿前都指挥使赵匡胤。

    作为天子爱将,赵匡胤凭借其父赵弘殷的余泽,再加上他一身功勋,在殿前司和侍卫司里面可以说是遍地都是朋友。

    比如说,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殿前都虞侯慕容延钊都是他的发小。

    更有甚者,一帮年轻的军中将校仿照后周太祖当年的行为,有十人结为义兄弟,军中称其为“义社十兄弟”。

    可以说,在禁军两司中高级将校中,赵匡胤的亲旧居然占据了一大半。

    因此赵匡胤可以说是禁军中的第三把手,当此之世,东京朝中没有几个敢不给他面子。

    东京城内出名的医药世家,全被他请到府上,来医治贺氏。

    饶是如此,众人依旧对贺氏的病情束手无策。

    贺氏本来身子就虚弱,还接连为赵匡胤生下了三子二女,身体亏空就越发严重。

    之后其中两子更是未长成便夭折了,经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贺氏这两年身子愈发孱弱不堪。

    “二哥儿,不若去宫中向官家求个恩准,延请宫内御医前来查看一番。”赵匡义如是说。

    “唉,三哥儿,你有所不知,这市井的医家未必不如宫内的御医。说来都怪我,明知道你嫂嫂为了两个孩子的事情,内心忧郁不已,我还不多替她开解一二。”

    赵匡胤对于这个发妻满怀敬爱,若非是贺氏一直支持他,他赵匡胤也不会有今日的成就。

    “罢了我就走上这一遭。家里就交给你了,这些日子你受累了。”

    “自家兄弟,说这些话作甚?哥哥快去快回。”

    ......

    “东京城内真是遍地军营,城门四周,还有皇城附近都是军营。”李守节感叹道。

    “这是自然,东京作为国都,自然不能少了禁军驻扎,若是不处理好士兵的住处和家属,哪里能让士卒甘心效死。”

    李守节和闾丘仲卿、侯霸荣以及刘继忠四人在内城街头走着。

    此时不复刚来时候的忐忑,李守节已经能够饶有兴致地观览东京风貌。

    “今日,我们在东京停驻一日,明日准备启程前往河北。跟兄弟们说,今日都可以入城游玩一日,但是要注意遵守法纪。”李守节对着身后二人说道。

    刘继忠和侯霸荣闻言立刻改掉了之前的垂头丧气,笑着同李守节作别,先出城联系诸人去了。

    东京里城茶肆,食午食的东京市民已经坐满了茶楼席位。

    李守节和闾丘仲卿也只能挤在大堂内吃食,对于见识过上到宰臣,下到兵卒的东京市民来说,一个低级文官倒是引不来他们的注意。

    至于李守节和闾丘仲卿所谈的“国家大事”,对东京市民来说,就更是稀松平常了。

    能够闲暇之余,来茶楼吃食的,谁不对国家方略点评两句。

    甚至李守节都没有这个时代的“朝阳区群众”消息灵通,他二人的交谈就如同掉入河中的水珠,在东京开口“用兵”,闭口“政事得失”的氛围里,毫无波澜。

    “今日,我和闾丘从事见识了东京诸位相公的风采,倒是未曾结识到禁军大将。不知道闾丘从事以为,当今大周禁军中谁算得上当世名将?”

    李守节准备从闾丘仲卿的嘴里听到几个熟悉的名字,岂料闾丘仲卿笑着回道:“当今之世,能够冲锋陷阵,攻城先登的勇将不可胜数;能够攻守兼备的名将也有不少,但唯独这能够领十数万大军,灭敌国,亡其种的帅臣,少之又少。”

    李守节撇了撇嘴:“还真当是盛世大唐呢,能够拉起十万大军的王朝,怎么也得是有半壁江山,就五代十国这样,很难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