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小说网 www.ldxsw.net,最快更新策行三国最新章节!
孙策清楚盛宪的心思,但他没有嫌弃,反倒有些惋惜。
毋庸置疑,盛宪有才,这一点从他整理的《论衡》可以看得出来——虽说有不少瑕疵,但那些更多的是派系之争,不是他本人学力不够。他也有气节,不是天生就喜欢这种逢迎之事,否则也不会等到现在。但他反应太慢,固步自封,这么久了,都没意识到他的用意,还大费周章地来献祥瑞。
陆康就不会这么做。
从另一个角度说,虞翻对乡党的照顾不够,会稽人有点着急了,只能赤膊上阵。
孙策把玩着玉器,似笑非笑。
盛宪、贺辅心中不安,又不敢问,只能耐着性子,陪着笑,等孙策说话。孙策的反应不如预期,是反应慢,没意识到祥瑞背后的意义,还是有另外的原因,他们并不清楚。
他们和孙策的接触有限,对孙策的了解也不多。
孙策沉吟良久,抬起头,见盛宪、贺辅干坐着,神情惶惶,额头全是汗,一拍额头。“失礼,失礼,孤一时疏忽,还请二位见谅。”随即叫来步练师,让她上茶点果品。步练师早就准备好了,很快布置妥当。东西很简单,一壶茶,两件点心,两件干果。孙策热情地招呼道:“二位星夜前来,怕是还没用餐,孤让人准备,你们先稍微用点。”又命步练师去为二人准备些吃食。
盛贺二人这才松了一口气,露出笑容,捧起茶呷了一口,点心、干果却没动。虽然他们饿得前心贴后背,可是在孙策面前吃东西不雅,他们宁愿饿着也不丢这个人,反正孙策已经安排人准备饭,再忍一会儿就是了。
孙策放下玉器,十指交叉,置于腹前。“盛君学问,孤是很佩服的,《论衡》已成名著,风靡天下,盛君是有功之人,也是天下知名的学者。只可惜孤军务繁忙,最近难得有机会来会稽,当面请教的机会不多,实在是憾事。”
盛宪心中欢喜,连忙谦虚了几句。“大王谬赞,愧不敢当。《论衡》风靡,一是王仲任的见识卓然,二是大王慧眼识珠,三是会稽诸贤用心,宪只不过适逢其会而已,不敢居功。”
“盛君虚怀若谷,令人敬佩。不过孤忝为江东之主,不能见贤而不思齐。孤最近有个想法,想建一翰林院,聚天下精通文章翰墨之贤才于一处,做些能传之后世的大事,不知盛君可愿屈就。”
“翰林院?”盛宪品味了一番,立刻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从翰林二个字就能知道这大概是个什么样的职务,再加上孙策的介绍,这个翰林院必然是顶级学者的聚集之处,能够跻身其中便是莫大的荣耀。身为会稽郡学祭酒,他如果不能名列其中,那才是丢脸的事。
“大王错爱,令臣诚惶诚恐,只担心学识浅薄,辜负大王。”
孙策笑笑,又寒喧了几句,便算是定了。“盛君不仅善治学,更善育才,伯平(沈直)这几年勤于政事,练兵有方,地方安定,官声甚佳。”
盛宪大喜。这几年看着沈友步步高升,成为一方诸侯,女婿沈直早就急了。如今孙策亲自认可了沈直的政绩,看来升迁有望,可以向女儿交待了。当初凭一篇文章让沈直入仕,如今又借着献祥瑞帮沈直升官,自己也算对得起女儿、女婿了。
见盛宪进翰林院,沈直升官,贺辅也心动不已,看来这次献祥瑞献对了,收获绝对不会小。别的不说,儿子贺齐很可能要升官。他心跳加速,脸上却不能露出一丝半毫,忍得很辛苦。
“贺君最近可曾收到公苗家书?”
贺辅适时地露出笑容。“蒙大王不弃,犬子得以为大王爪牙,随周督出征益州,前些天刚有家书来报平安,虽未提及战事,字里行间的心情倒还算平和,想来还算顺利。”
“公苗是将才,益州不足以施展手脚,眼下只是练练手而已,估计连汗都不用出的。公苗谨慎,贺君可能还不知道他的战绩,孤却对他夺取鄨县的战事很是欣赏。”
贺辅当然知道贺齐的战绩,可是当着盛宪的面,听孙策夸耀儿子的战功,他还是很开心。况且孙策也说了,贺齐是将才,益州只是练手,显然将来是要重用的。既然如此,他就不用急了。
孙策又和贺辅商量,他计划分割会稽——其实不仅是会稽,豫章的辖区也太大,管理困难,有必要进行分割,扬州刺史高柔已经配合首相张纮制定方案,只是还没有公布而已——希望找一个熟悉风土人情,又有足够阅历的人担任太守,问贺辅有没有信心。
贺辅当然愿意。由一个六百石的县令一跃而为二千石的太守,而且会稽南部这几年发展得很快,后劲很足,设郡后很容易取得政绩,傻子才会拒绝。
孙策随即又对盛宪、贺辅说,这些年连续征战,花费很大,江东诸郡提供了很大的支持,从兵员到钱粮都负担了不少,他非常感激。如今幽冀平定,战事告一段落,他打算暂缓一两年,与民休息。
盛宪、贺辅明白,他们为会稽争取利益的目的也达到了,这一次公利兼顾,收获颇丰。两人虽然肚子饿得咕咕叫,兴致却是高涨,高谈阔论了一番,这才退下用餐。
送走盛贺二人,孙策命步练师开了窗。晚风吹了进来,吹散了舱内的浊气,带来了一丝清凉。孙策握着那只玉器,就着灯光细细端详,心情却有些自嘲。明知这是谎言,他却不能戳破,真是无奈。好在盛宪进翰林院,贺辅转新郡太守都是之前就计划好的,现在给他们不过是提前几天。
祥瑞这件事到此为止,他不会再提。此风不可涨,冷处理是目前最好的办法。盛宪、贺辅都是聪明人,他们很快就会明白这一点。
步练师收拾了案上的茶点,端来一杯新茶,轻轻地放在孙策面前。
——
十二月初,孙策回到建业。
张纮、虞翻等人出城迎接,寒喧见礼后,齐聚舱中,抓紧时间讨论修改后的草案。有了孙策给出的初步意见作为基础,这件事就可以当面谈了。
经过研究,初步确定以独断方案为主。在提出三个方案的时候,他们就有了足够的心理准备。虽然希望孙策能够采取共和甚至垂拱的方案,但理智告诉他们不能急于求成,眼下能实行独断方案已经是向前迈了一大步,如果实施效果良好,将来再逐步推进到共和、垂拱还是有可能的。
况且独断还有一个前提:兼听,换句话说,孙策接受了大臣充分议政的前提,只是将决断权保留在自己手中而已。兼听而独断,这本身就是开明君主的标志。
根据孙策的要求,张纮等人同意兵权归内朝,并设枢密院进行统领,主要人员分成两类:一是由军师祭酒为首的军师、参军,二是各地的战区督及高级将领,具体而言,就是指挥常备兵的职业将领。
为此,他们对兵制进行了改革,将士卒分为郡国兵和常备兵两类:郡国兵实行全民皆兵的义务兵制,适龄男子、女子都在征召之列,接受军事训练,其中的精锐充任郡兵,由郡尉、县尉指挥,在本地戍守,负责当地的治安,为期三年,三年之后退役,成为后备役。常备兵从郡国兵中进行挑选,成为职业兵,主要负责京师、边疆及重要战略区域的戍守,万人为一部,由枢密院派遣将领指挥。
根据初步核算,目前需要常备兵约十五万人。收复关西后,可能会增加到二十万左右。郡国兵根据郡国人口、疆域设置,或多或少,由太尉府统一调度,但不得使用四石弩以上的重型武器,不配备高规格的甲胄,只有接受枢密院指定将领指挥时,被征召到外郡执行作战任务,才能配备相应的武器。
此外,设翰林院,选学者名士充任,掌文史翰墨,修著国史;又设国是院,选致仕宿将老臣及宗室充任,参议政务,其中宗室比例不高于三分之二,不低于三分之一。
孙策原则上接受了这个方案,最后提出了两点:一是后宫规模只增加一人,一皇后,十二夫人,以合于太阴之数,不常满,以明天道尚阙,不求盈满。二是皇室开支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例只能减,不能增,争取在三十年内由三成降到两成,百年内减至一成。
张纮等人喜出望外。他们虽然早就预料到孙策会再做一些让步,却没想到孙策的让步会这么大。
张纮出列,郑重其事地向孙策行了一礼。“大王英明,后世子孙若能依大王之志不改,大吴必然国祚绵长,不让三代。”
虞翻等人也纷纷起身,附和张纮所言。荀彧也不例外,他感慨万千。皇室开支向来是财政不足的痼疾之一,其影响足以与军费开支比肩。如果真能将皇室开支降至国家财政收入的一成,皇室就不会再成为财政负担,天下也不再仅仅是家天下,而是天下人的天下。孙吴国祚岂止不让三代,简直可以延续万年。